九游体育APP平台
九游体育APP平台
3.缪启愉校释. 齐民要术校释.明文书局.1975.
来源:本站 作者:九游娱乐平台客服 发布时间:2024-06-23 浏览人次:

   

  1.先秦时期

   

  1.寿  珍①

  取牛、羊、麋、鹿、麇②之肉,必脄③。每物与牛若一④,捶反侧之⑤,去其饵⑥,孰出之⑦,去其皽⑧,柔其肉⑨。

  《礼记·内则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寿珍——即“捣珍”。“寿”为“捣”的异体字。周代人认为,在动物身上可食用的部位中,脊侧肉(亦称夹脊肉)最为珍美。加热前,将脊侧肉反复捶打,以使其松软、质地加密。这样,菜肴制成后,既不失肉之原形,又便于咀嚼,这就叫做“寿”,“寿珍”即由上述用料与加工的物点而得名。按此菜为周代“八珍”这一,为周天子之食。

  ②    麇——亦作“麇”,即獐。

  ③    必脄——一定要用脊侧肉。“肱”,脊侧肉(亦称夹脊肉)。

  ④    每物与牛若一——每种肉的用量与牛肉相同。

  ⑤    捶反侧之——将肉反复捶松。

  ⑥    去其饵——去掉肉上的筋腱。“饵”,汉代郑玄注:“筋腱也”。

  ⑦    孰出之——孰后取出。“孰”通“熟”,煮熟,烧熟。

  ⑧    去其皽——去掉肉上的薄膜。

  ⑨    柔其肉——将醋和酱加入肉中(即可食用)。按汉代郑玄注:“柔之为汁和也”,知“柔”为“汁和”之意。“汁和”,“亦醯醢与”,也就是加入醋和酱的意思。

   

   

  2.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

   

  2.1.腩  炙①

  羊、牛、鹅麞、鹿肉皆得。方寸脔切②。葱白研令碎,和盐、豉汁,仅令相淹③,少时便炙④若汁多久渍,则肕⑤。拨火开⑥,痛逼火,廻转急炙。色白热食,含浆滑美。若举而复下,下而复上,膏尽肉干,不复中食⑦。

 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

  注释

  ①    据原注,腩音nan。通观《齐民要术》,腩字为腌渍意。现代粤方言的腩字,与牛(牛腩)、猪(猪腩)、火(火腩,即火腿)等字分别组成表示动物某个部位的词,因而已与上古时期的腩字的此意相去甚远。这里的腩炙,实是渍烤羊肉。

  ②    方寸脔切——切成一寸见方的块。

  ③    仅令相淹——让调料汁只将淹没肉块。

  ④    少时便炙——腌一会儿便烤。

  ⑤    则肕——则老肕嚼不动。

  ⑥    拨火开——拨开火。痛逼火——肉块离火要近近的。廻转急炙——转动肉块速烤。

  ⑦    不复中食——不再好吃了。按前面谈了腌渍肉块的要求(仅令相腌,少时便炙)和经验(若汁多久渍,则肕)。这里则谈了烤炙肉块的规程(拨火开,痛逼火,廻转急炙,色白热食)和禁忌(若举而复下,下而复上,膏尽肉干,不复中食)。

   

   

  2.2.寿  炙①

  用鹅、鸭、麞、鹿、猪、羊肉。细研熬②,和调如“腌炙。”③。若解离不成,与少面④。竹筒六寸围⑤,长三尺,削去青皮,节悉净去⑥、以肉薄之⑦,空下头⑧,令手捉,炙之。欲熟。小干⑨,不著手——竖区中,以鸡鸭子白手灌之11。若不均,可再上白12。犹不平者,刀削之13。更炙,白燥14,与鸭子黄;15若无,用鸡子黄,加少朱,助赤色16。上黄用鸡鸭翅手刷之17。急手数转,缓则坏。既熟,浑脱18,去两头,六寸断之。促奠二19。若不即用20,以芦荻苞之21,束两头,布芦间可五分22,可经三五日23,不尔则坏。与面则味少24,酢多则难著矣25。

 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原题后自注:“一名‘筒炙’,一名‘黄炙’。”从正文可以看出,因将肉泥敷在竹筒上,故名“筒炙”;因烤时要往肉泥上涂蛋黄,故名“黄炙”。从此菜的主料和烤具看,这个菜应是盛产翠竹的水乡风味菜。

  ②    细研熬——将肉细细剁成泥。

  ③    和调如“腌炙”——将肉泥调和得象“腌炙”的一样。

  ④    若解离不成,与少面——如果肉泥松散不成团,可放一点儿面粉。

  ⑤    竹筒六寸围——竹筒直径六寸。

  ⑥    节悉净去——重型筒上的节疤都要去净。

  ⑦    以肉薄之——将肉泥敷在竹筒外皮上。薄,此处作敷讲。

  ⑧    空下头,令手捉——竹筒下头要空出一段,以备用手握持。

  ⑨    欲熟——快熟的时候。有人将此句译为“要烤熟”,恐与下面的叙述难于吻合。这里是“欲熟”理解为快熟的时候为符合实际。小干——竹筒上的肉泥稍微干的时候。

  ⑩    不著手——不粘手。竖区中——将竹筒竖在小盆中。区借作瓯字,即小盆。此缪启愉先生释。

  ⑪    以鸡鸭子白手灌之——将鸡鸭蛋清用手涂在竹筒的肉泥上。

  ⑫    若不均,可再上白——如果不均,可用涂上鸡鸭蛋清。

  ⑬    犹不平者,刀削之——肉泥上还有不平滑的地方,可用刀削一削。

  ⑭    更炙,白燥——再烤,烤到肉泥发白干燥时。

  ⑮    与鸭子黄——涂鸭蛋黄。

  ⑯    加少朱,助赤色——加点朱砂,以增红色。此从石声汉教授释。

  ⑰    上黄用鸡鸭翅毛刷之——涂蛋黄用鸡鸭的翅毛来刷。

  ⑱    浑脱——将烤好的肉泥整个从筒上脱下来。于此可以想见此菜造型之绝妙!

  ⑲    促奠二——两圈烤肉并排在一起盛着上席。

  ⑳    若不即用——如果不立即食用。

  21    以芦荻苞之——可以芦荻包上。

  22    束两头,布芦间可五分——系住两头,放在芦荻上的烤肉圈可以有五份。此从缪启愉先生释。石声汉教授将此句译为:“将两端扎好,铺在芦荻 中间——芦荻上下都铺到五分厚。”按据正文可知,烤出的肉圈要“六寸断之”,即每圈长六寸;用以烤肉的竹筒也是“六寸围。”既然肉圈的直径和长度均为六寸,那么铺在芦荻上时,怎么会出来个“五分厚”的要求泥?可见这里的“可五分”,是“可分五份”。

  23    可经三五日——可存放三五天。

  24    与面则味少——放面粉则味道差些。

  25    酢多则难著矣——醋放多了则难粘筒了。以上两句均为制作此菜的经验之谈。

   

   

  2.3.腌  炙①

  用鹅、鸭、羊、犊、麞、鹿、猪肉肥者,、赤白半②,细研熬之③。以酸瓜菹④、荀菹⑤、姜、椒、桔皮、葱、胡芹细切、盐、豉汁,合和肉,丸之⑥。手搦为寸半方⑦,以羊、猪胳肚裹之⑧。两歧簇两条簇炙之⑨,簇两脔⑩,令极熟。奠,四脔11。牛、鸡肉不中用。

 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原题《〈食次〉日:“腌炙”。》据缪启愉先生引证,东汉刘熙《释名·释饮食》记载:“腌,衔炙;衔炙,细密肉,和以姜、椒、盐、豉,已,乃以肉衔裹其表而炙之也。”说明此菜早在东汉即已有之。腌,音xian。腌炙,即烤网油裹馅。

  ②    赤白半——精肉肥肉各一半。

  ③    细研熬之——细细剁成泥。按这里的“熬”与研同义,均为细剁之意。放在一起使用,起强调剁细的作用。石声汉教授将此句译为“斫碎,炒熟。”这于烹调常现不合。肉馅炒熟了,就失去粘性而松散,无法团成肉丸,下一面的“丸之”就难于实现了。

  ④    酸瓜菹——酸味腌瓜

  ⑤    荀菹——腌荀。

  ⑥    合和肉,丸之——(将调料)同肉泥放在一起搅和均匀,做成丸子。

  ⑦    手搦为寸半方——再用手团拍成一寸见方的块。搦,音muo ,捏,握持,此处作团拍讲。

  ⑧    以羊、猪胳肚裹之—— 以羊或猪的网油裹上肉泥块。

  ⑨    两歧簇两条簇炙之——用有两个分开的叉的烤钎的两个叉穿上它来烤。

  ⑩    簇两脔——每个叉儿上穿两块。

  ⑪    奠,四脔——盛时,每份四块。

   

   

  2.4.羌  煮①

  好鹿头,纯煮②令熟。著水中洗③,治作脔④,如两指大。猪肉琢⑤作⑥。下葱白(长二寸)一虎口⑦、细琢姜及桔皮各半合、椒少许,下苦酒⑧、盐、豉适口。一鹿头,用二斤猪肉作。

 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原题《羌煮法》。晋代干宝《搜神记》说:“羌煮……翟之食也。自太始以来,中国尚之。”说明在晋代被称为狄人食品(翟之食)的羌煮(羌,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牧羊民族),自西汉武帝太始年(公元前96年)以来,在我国黄河流域流行。这是当时我国北方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。

  ②    纯煮——白煮。不加任何佐料只用白水煮叫纯煮。

  ③    著水中洗——放水中洗。

  ④    治作脔——切作块。

  ⑤    琢——剁(碎)。

  ⑥    作——做成肉末浓汤。

  ⑦    一虎口——拇指与食指弯屈、指尖相触所形

  ⑧    苦酒——当时醋的俗称。

   

   

  2.5.苞①

  用牛、鹿头、肫蹄②,白煮。柳叶细切③,择去耳、口鼻、舌,又去恶者④,蒸之。别切猪蹄⑤,蒸熟,方寸切。亡鸡鸭卵⑥、姜、椒,桔皮、盐,就甑中和之⑦。仍复蒸之,令极烂熟。一升肉,可与三鸭子⑧,别复蒸令软⑨。以苞之:用散茅为束附之⑩,相连必致令裹11,大好鞴雍12,小如人脚中肠13。大,长二尺;小,长尺半。大木迮之14,令平正,唯重为佳。冬则不入水。夏作,小者不迮,用小板挟之。一处与板两重,都有四板,以绳通体缠之,两头与楔楔之两板之间,楔宜长薄,令中交度,如楔车轴法,强打不客则止15。悬井中,去水一尺许16。若急待,内水中17。用时去上白皮,名曰:“水”。

  又云:用牛、猪肉,煮切之如上。蒸熟,出,置白茅上,以熟煮鸡子白三重间之18,即以茅苞,细绳19束,以两小板挟之,急束两头,悬井水中。经一日许,方得。

  又云:藿叶薄切20,蒸。破生鸡子,并细切姜、桔,就甑中和之。蒸、苞如初21。奠如“白22”,一名“迮”是也。

 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原题《<食次>曰:‘苞法’》。据正文,“苞”又名“白”、“迮”,从用料、工艺和成品看,“苞”实是“白片蹄肉”。其用料备有鹿头和猪蹄是为了结冻,用板压之是为了使冻结得瓷实。

  ②    肫——豚蹄,即乳猪蹄。

  ③    柳叶细切——将蹄、肉切成柳叶片。

  ④    又去恶者——再去掉不好的。

  ⑤    别切猪蹄——另外切上猪蹄。

  ⑥    熟鸡鸭卵——熟鸡鸭蛋。按今粤方言中仍存鸡卵、鸭卵词。

  ⑦    就甑中和之——都放入甑中调好。

  ⑧    可与三鸭子——可放三鸭蛋。按前面把鸭蛋写作“鸭卵”,这里又作“鸭子”,于此可见此谱可能非一人一时所撰。

  ⑨    别复蒸令软——另外再把它(指肉和鸭蛋)蒸软。

  ⑩    用散茅为束附之——用散茅为带放在蹄肉上。

  ⑪    相连必致令裹——相连的地方一定要让散茅把蹄肉裹上。

  ⑫    大如靴雍——包好的蹄肉大的象靴桶那样粗。靴雍,靴桶。此从缪启愉先生释。

  ⑬    小如人脚肠——小的象腿肚子那样细。缪启愉先生说:“正字作‘’,<说文>:‘腓肠也。’ <正字能>:‘俗曰脚肚’。”(见缪启愉:《齐民要术校释》)

  ⑭    大木迮之——用大木头压上。

  ⑮    强打不容则止——用力打不进去为止。

  ⑯    去水一尺许——离水面一尺许。

  ⑰    内水中——放入水中。内,同纳。

  ⑱    以熟煮鸡子白三重间之——将煮熟的鸡蛋白每隔一层(肉)放一次,共放三次。

  ⑲    ——音ji,密。

  ⑳    藿叶簿切——将蹄肉薄切为阔大而薄的片。

  21    蒸、苞如初——蒸、包的方法象开头所讲的那样。

  22    奠如“白”——盛的方法象“白”那样。

   

  2.6.五 味 脯①

  正月、二月、九月、十月为佳。用牛、羊、麞、野猪②、家猪肉,或作条,或作片,罢③。。各自别搥牛羊骨令碎,熟煮取汁,掠去浮沫,停之使清。取香美豉,。用骨汁煮豉,色足味调,漉去滓。待冷下盐;细切葱白,捣令熟⑤;椒、姜、桔皮,皆末之⑥,量多少以浸脯,手揉令彻⑦。片脯三宿⑧则出,条脯须尝看味彻乃出。皆细绳穿,于屋北檐下阴干。条脯时⑨,数以手搦令坚实⑩。脯成,置虚静库中11。纸袋笼而悬之12。腊月中作条者,名曰“瘃13脯”,堪度夏。每取时,先取其肥者。

 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原题《作五法味脯法》。据《周礼》郑玄注可知,五味脯,即五香干肉条(或片)。五味,即文中的葱白、椒、姜、桔皮和盐豉。

  ②    猪。

  ③    罢——完了。指将牛肉等全部切成条片后。

  ④    凡破肉,皆须顺理,不用斜断——凡切肉,都必须顺着肉纹,不可斜切。

  ⑤    捣令熟——要将(葱白)捣烂。

  ⑥    皆末之——都研成末。

  ⑦    手揉令彻——要用手将脯揉透(指五味汁浸透脯)。

  ⑧    三宿——三天。

  ⑨    条脯时——条脯潮干时。“时”,音yi。润.

  ⑩    数以手搦令坚实——多用物把脯按坚实。“搦”,音nuo,按。

  ⑪    置虚静库中——放在宽敞洁净的仓库中。

  ⑫    纸袋笼而悬之——用纸袋将脯套上再悬挂起来。笼,套上。

  ⑬    脯——经腊月风冻而成的干肉。“瘃”音zhu.

   

   

   

  2.7.度 夏 白 脯①

  腊月作最佳。用牛、羊、麞、鹿肉之精者,杂腻则不耐久。破作片,罢②,冷水浸,搦去血③,水清乃止。以冷水淘白盐,停取清,下椒末,浸。再宿出④,阴干。时⑤,以木棒轻打,令坚实。瘦死牛羊及羔犊弥精⑥。小羔子,全浸之。先用暖汤净洗,无复腥气,乃浸之。

 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原题《用度夏白脯法》。白脯,不加豉汁的干肉片。

  ②    罢——全切完了。

  ③    搦去血——按去血。搦,音nuo,按。

  ④    再宿出——浸两天捞出,再宿,两宿。

  ⑤    时——潮干时。音yi,湿润。

  ⑥    弥精——全要精肉。

   

   

  2.8.甜 脆 脯①

  腊月,取麞、鹿肉,片②,厚薄如手掌。直阴干,不著盐③。脆如凌雪也④。

 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原题“作甜脆脯法”。这里的甜,是对咸而言的。缪启愉先生在《齐要要术校释》中说,不加盐的原来味道,在南方叫做“淡”,在北方多叫“甜”。

  ②    片——片成条片。

  ③    不著盐——不放盐。

  ④    脆如凌雪也——脆如冰雪。

   

  2.9.肉  酱①

  牛、羊、麞、鹿、兔肉皆得作。取良杀新肉②,去脂,细③。晒曲令燥④,熟,绢⑤。大率肉一斗,曲末五升、白盐两升半、黄蒸⑥一升,盘上和令均调,内瓮子中⑦。泥封⑧,日曝。寒月作之,宜埋之于黍穰积中,二七日开看⑨,酱出无曲气⑩便熟矣。买新杀雉煮之11,令极烂,肉销尽12,去骨取汁,待冷解酱13。

 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

   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原题《肉酱法》。按在古代,以动物性食物为原料做的酱是常见的菜肴。为了使这类酱具有诱人的色香味,制作时还加入多种料物。其中,能把主要原料中的蛋白质等物质转化为某些物质的霉菌(如“黄蒸”,带麸皮的面粉做的酱油,一种黄色霉 ),是这在酱的常见料物。这说明,古代以动物性食物为原料做的酱,属发酵酿造食品范围。

  ②    取良杀新肉——取新样的动物的好肉。

  ③    细——细剁。

  ④    晒曲令燥——把曲晒干了。

  ⑤    熟,绢——反复将曲捣细,用绢筛筛。蓰,音xi,古代一种筛子。

  ⑥    黄蒸——见注①。

  ⑦    内瓮子中——放入瓮子中。内,同纳。

  ⑧    泥封——用泥封住瓮口。

  ⑨    二七日开看——过十四天打开瓮看看。

  ⑩    酱出元曲敢——见瓮内出现酱汁没有曲的气味(就熟了)。

  ⑪    买新杀雉煮之——买新杀的野鸡来煮。

  ⑫    肉销尽——肉都融化到汤中的时候。

  ⑬    待冷解酱——待雉汁凉了用来解酱。

  ⑭    还著日中——还放在正午的太阳下晒。

   

   

  2.10.卒 成 肉 酱①

  牛、羊、麞、鹿、兔、生鱼皆得作。细肉②一斗,好酒一斗,曲末五升,黄蒸末③一升,白盐一升,盘上调和令均,使熟⑤,还擘破好枣大⑥。作浪中坑⑦,火烧令赤,去灰,水浇,以草厚蔽之⑧,令坩中才容酱瓶⑨。大釜中汤煮空瓶,令极热,出,干。掬肉内瓶中⑩,令去瓶口三寸许11,满则近口者焦。盖瓶口,熟泥密封。内草中12,下土厚七八寸13,于上燃干牛粪火,通夜勿绝。明日周时14,酱出便熟15,若酱未熟者,还覆置,更燃如初。临食,细切葱白,著麻油炒葱令熟16,以和肉酱,甜美异常也。

 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原题《作卒成肉酱法》。卒成,速成。

  ②    细肉——剁细的肉。

  ③    黄蒸末——见“肉酱”注①。

  ④    并曝干绢—— 一并晒干过绢。

  ⑤    使熟——把它们捣透。

  ⑥    还擘破如枣大——再掰成枣大的块。

  ⑦    作浪中坑——挖一个中部陷下的火坑。据缪启愉先生考释,这里的“浪”是借音字。

  ⑧    以草厚蔽之——用草厚厚地掩盖上。

  ⑨    令坩中才容酱瓶——使坑中仅能容下一个酱瓶。坩,缪启愉先生说为“坑”字之误。

  ⑩    掬肉内瓶中——双手将肉料捧入瓶中。内,同纳。

  ⑪    令去瓶口三寸许——肉料要离瓶口三寸许。

  ⑫    内草中——放入草中。内,同纳。

  ⑬    下土厚七八寸——瓶上覆的土厚七八寸。

  ⑭    明日周时——明天过了一昼夜。

  ⑮    酱出便熟——瓶内出现酱汁便熟了。

  ⑯    著麻油炒葱令熟——放大麻子油将葱炒香。

   

   

  3.隋唐五代时期

   

  3.1.不  乃  羹

  交趾①之人重“不乃羹”。羹以羊、鹿、鸡、猪肉和骨同一釜②煮之,令极肥浓,漉去肉,进之葱姜,调以五味,以盆器,置之盘中。羹中有觜③银杓,可受一升④。即揖让,多自主人先举,即满斟一杓,纳觜入鼻,仰首徐倾之,饮尽传杓,如酒巡行之。吃羹了⑤,然后续以诸馔,谓之“不乃会”。亦呼为先也。交趾人或经营事务,弥缝权要,但设此会,无不谐者。

  唐《岭表录异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交趾——今两广大部及越南北部、中部。

  ②    釜(fu)——古代炊器,单用时,其作用同锅。

  ③    觜银杓——带嘴的银杓。觜,音zui。

  ④    可受一升——可盛一升。唐代一升约合今0。59844市升。

  ⑤    吃羹了——吃完羹。

   

  3.2.缹 鹿 蹄①

  鹿蹄。右治②,如《食》法煮③,令极熟。擘取肉④,于五味⑤中重缹,空心服之。

  唐《食医心鉴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原题为“治诸风脚膝疼痛不能践地,宜契‘缹鹿蹄’。方:”“缹鹿蹄”,即煨烤鹿蹄。按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菜。其质地酥糯,色泽浅褐而透亮。

  ②    右治——将鹿蹄煺去毛杂洗净。

  ③    如《食》如煮——按照《食经》所说的方法煮。

  ④    擘取肉——用撕的方法来取下鹿蹄上的肉。

  ⑤    五味——五味汁。“味”字后面似脱“汁”字。

   

   

   

  3.3.热 洛 河①

  玄宗命射生官射鲜鹿②,取血煎鹿肠③,食之,谓之“热洛河”。赐安禄山④哥舒翰⑤。

  唐《卢氏杂说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此谱系从宋代《太平广记》所引的〈卢氏杂说〉(唐卢言撰)中摘出。从正文可知,此菜为唐玄宗赐给安禄山等人的野味。

  ②    玄宗——唐玄宗(685~762年)李隆基,一称唐明皇。

  ③    取血煎鹿肠——取鹿血煮鹿肠。

  ④    安禄山——唐玄宗时的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节度使。

  ⑤    哥舒翰——唐大将。突厥族哥舒部人。

   

  3.4.干 腊 肉①

  取牛、羊、獐、鹿肉,五味淹二宿。又以葱、椒、盐汤中猛火煮之,令熟后,挂著阴处②,经暑不败。远行即致麸③。

  唐《四时篡要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干腊肉在《四时篡要》中被列为十二月应做的食品。

  ②    挂著阴处——挂放在阴凉通风处。

  ③    远行即致麸——出远门可以就麸吃。麸,音chao,整粒谷粮干炒后磨成的粉,可做干粮。

   

   

  4.宋辽金元明时期

   

  4.1.炙    麞①

  《本草》②:“秋后其味胜羊,道家羞为白脯。其骨可为麞骨酒。”③今作大脔④,用盐、酒、香料淹少顷⑤,取羊脂包裹⑥,猛火炙熟,擘去脂⑦,食其麞。麂同法⑧。

  宋《山家清供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炙麞——烤麞。炙字原作炙,误。炙音zhi,烤意;炙音jiu,中医的一种热疗法。

  ②    《本草》——似指唐代孟诜所撰的《食疗本草》。

  ③    《嘉祐本草》的引文与此稍异,《嘉佑本草》引文是:“肉,亦同麋,酿酒。道家名为‘白脯’。”“其肉,八月止十一月食之,胜羊肉。”

  ④    大脔——大块。脔,音lan,肉块。

  ⑤    淹少顷——腌一会儿。“淹”字今作“腌”。少顷,一会儿,不多时。

  ⑥    裹——原作“果”。

  ⑦    擘去脂——剥去羊脂。擘,音bo,这里作剥。

  ⑧    麂同法——烤麂的方法与此相同。麂,音ji,小型鹿类,雄者有角。

   

   

  4.2.烧   肉   事   件①

  羊肟②,羊肋,。黄牛肉,獐鹿肟,鹌鹑,。野鸭雁,羊奶肪,腰子,水札③,兔,苦肠④,蹄子,肝,黄雀,砂雀,肉⑤,羊耳、舌⑥。右⑦俱用签插,于炭火上,蘸油、盐、酱、料物⑧,酒、醋调薄糊烧,不住手翻转,。至熟,剥去面皮。供。

  明《多能鄙事》九游体育是一家体育电竞娱乐平台,旗下业务包括九游体育、九游电竞等产品,九游体育官方网站还参与游戏和流行文化相关的直播、在线视频以及虚拟活动。他们的目标是为游戏玩家和内容创作者提供一个与观众互动的平台,并围绕他们的共同兴趣建立一个社区。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烧肉事件——今可称之为“烤肉什锦”。

  ②    羊——羊后腿摩裆部位的肉。音chun,胡培正义引凌廷堪《礼经释例·释牲上篇》:“凡牲……后体谓之股骨。……股骨三,最上谓之肫,又谓之。”

  ③    水札——一种小水禽。

  ④    苦肠——羊。

  ⑤    肉——今称“里肌”。

  ⑥    ——未查明为何物。

  ⑦    右——指上述原料。

  ⑧    料物——茴香、砂仁等香辛调料。

   

  4.3.鹿 头 汤①

  补益,止烦渴,治脚膝疼痛。

  鹿头、蹄,一付,退洗净,卸作块。右件②用哈昔泥③(豆子大,研如泥)与鹿头、蹄肉同拌匀,用回回小油④四两同炒,入滚水,熬令软,下胡椒三钱、哈昔泥二钱、荜拨⑤一钱、牛子⑥一盏、生姜汁一合,盐少许调和。一法⑦:用鹿尾取汁,入姜末、盐同调和。

  元《饮膳正要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按此汤为元代宫廷“聚珍异馔”之一。

  ②    右件——指上述原料。

  ③    哈昔泥——伞形科植物阿魏的树脂,味苦辣如蒜。

  ④    回回小油——用回回豆榨的油。

  ⑤    荜拨——胡椒科植物荜拨未成熟的果穗。有特异香气。

  ⑥    牛子——牛奶。

  ⑦    一法——又一种制法。

   

  4.4.三 肉①

  治产后乳汁不下。

  龟肉,羊肉,獐肉。

  上用水不拘多少,入五味煮为,食之。

  宋元《寿亲养老新书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三肉——亦可称之为“三肉羹”。

   

   

  4.5.鹿 蹄 汤①

  治诸风虚、腰脚疼痛不能践地。

  鹿蹄,陈皮,草果②,右件③煮,令烂熟。取肉,入五味,空腹食之。

  元《饮膳正要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按此汤为元代宫廷食疗名馔。鹿《食医心鉴》有“鹿蹄”,肉容与此稍异。

   

  ②    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-ko Crevost et Lemaire 的干燥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
  ③    右件——指上述用料。

   

   

  4.6.酥 油 肺①

  用獐、兔肺。如无,羯羊②肺亦可。依上去血水③,用蜜、酥加稠酪、杏泥、生姜汁同和,滤,纽去滓,布盖水④,筵前割散。

  元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此菜列在“肉下酒”(即佐酒肉菜)之名下。

  ②    羯羊——去势的公羊。羯音jie.

  ③    依上去血水——依照“生肺”这个菜的制法去掉血水。“上”,指“生肺”。

  ④    ——今作镇。

   

   

  5.清 朝 时 期

   

  5.1.炙 鹿 肉①

  整块肥鹿肉,义②,架炭火上炙。频扫盐水③,俟两面俱熟,切片。

  清《调鼎集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炙鹿肉——即“烤鹿肉”。

  ②    义——叉。

  ③    频扫盐水——按鹿肉在烤炙过程中不断地被刷上盐水,一可起到调味的作用,二可收到使表面酥脆的效果。

   

  5.2.煮 鹿 筋①

  筋买来尽行用水泡软,下锅煮之,至半熟后捞起。用刀刮去皮、骨,取净,晒干收贮。临用取出,水泡软。清水下锅,煮至熟但不可烂耳。取起。每条用刀切作三节或四节,用新鲜肉带皮切作两指大片子,仝②水先下锅内,慢火煮至半熟,下鹿筋,再煮一二滚,和酒、醋、盐、花椒、八角之类。至筋极烂、肉极熟,加葱白节③装下碗。其醋不可太多,令吃者不见醋味为主。

  清《醒园录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煮鹿筋——原题“煮鹿筋法”。

  ②    仝——“同”的异体字。

  ③    葱白节——葱白段。

   

  5.3.煨  鹿  肉

  切块①,先②去腥味,入油锅③深黄色,加肥肉④、酱油、酒、大茴⑤、花椒、葱,煨烂收汤。獐肉同⑥。

  又,取后腿⑦,切棋子块,淡白酒揉,洗净,加酱油、酒,慢火煨。将熟,入葱、椒、莳萝⑧,再煨极烂,入醋少许。

  又,面⑨,慢火煨熟⑩。蘸盐、酒⑾,面焦即换。

  清《调鼎集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切块——指将鹿肉切成块。

  ②    ——此处作“焯”讲。

  ③    ——这里同“炸”。

  ④    肥肉——指肥猪肉。

  ⑤    大茴——即“大茴香”。又作“八角茴香”。

  ⑥    獐肉同——“煨獐肉”同“煨鹿肉”的做法一样。

  ⑦    取后腿——取鹿后腿肉。

  ⑧    莳萝——又名“土茴香”。炒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。

  ⑨    面——裹上面糊。

  ⑩    慢火煨熟——用微火煨熟。按此法来自中药炮炙法中的“煨”法。

  ⑪    蘸盐、酒——指鹿肉裹面糊之前先用盐、酒调味。

   

  5.4.煨 鹿 筋①

  鹿筋难烂,须三日前先捶、煮之,纹出臊水数遍,加肉汁汤煨之。再用鸡汁汤煨,加秋油②、酒,微纤收汤,不掺他物,便成白色,用盘盛之。如兼用火腿、冬笋、香蕈同煨,便成红色。不收汤,以碗盛之。白色者加花椒细末。

  清《随园食单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煨鹿筋——原题“鹿筋二法”。按这里介绍了鹿筋的两种煨制方法,都很有特色。厨行中历来有“鹿筋难做”的说法。其难就难在一难烂二难入味上。为了使其烂,文中介绍了捶、煮、绞三种妙法;为了使其入味,文中披露了换汤煨制的秘法,出锅时并辅以薄芡儿色汁。这就使人不难想见此菜是怎样的滑糯鲜美了。

  ②    秋油——自立秋之日起,夜露天降,此时深秋第一抽之酱油才可称为“秋油”。

   

  5.5.肉 煨 鹿 肉①

  鹿肉切大块(约半斤许),水浸。每日换水,浸四五日取起。改小块,配肥肉块②、木瓜酒③煨。加花、大茴、酱油。

  清《调鼎集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肉煨鹿肉——即“猪肥肉煨鹿肉”。按鹿肉瘦而柴,加入猪肥肉一起煨,可使做成的鹿肉醇香适口,瘦而不柴。

  ②    肥肉块——当为猪肥肉块。

  ③    木瓜酒——李斗《扬州画舫录》卷十三载:“土酒如……高邮木瓜、五加皮、宝应乔家白,皆为名品,而游人则以木瓜为重。……造酒家……立冬后煮瓜米和曲,谓之起酵,酒成谓之‘醅酒’。瓜米者,糯稻碾五次之称。醅酒即木瓜酒,以此米可造木瓜酒,故曰瓜米。”

   

  5.6.烧 鹿 筋 丁

  治净①,切丁,配风鸡丁、红萝卜丁②、笋丁、脂油、酱油、酒、肥肉大烧。

  清《调鼎集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治净——指将鹿筋整治洁净。

  ②    红萝卜丁——即“胡萝卜丁”。

   

  5.7.蒸 鹿 尾①

  此物当乘新鲜,不可久放。致油干肉硬,则味不全矣!

  法②:先用凉水洗净,新布③密,用线扎紧,下滚汤煮一袋烟时④取起。退毛令净,放磁盘内,和酱及⑤清酱、醋、酒、姜、蒜,蒸至熟烂。切片吃之。

  又云:先用豆腐皮⑥或盐酸菜⑦包⑧,外用小绳子或钱串⑨扎得极紧,下水煮一二滚取起。去毛净,安放磁盘内,蒸熟片吃。

  清《醒园录》

   

  注释

  ①    蒸鹿尾——原题“食鹿尾法”。按此题系选注者据正文所撰。

  ②    法——(鹿尾的)做法(是)。

  ③    ——“裹”的异体字。

  ④    一袋烟时——抽一袋烟的功夫。

  ⑤    酱——此字原刻本画删号。

  ⑥    豆腐皮——又称“油皮”、“金衣”。系豆浆脂肪的皮状干制品。

  ⑦    盐酸菜——即“腌酸菜”。

  ⑧    ——“裹”的异体字。

  ⑨    钱串——串铜钱的绳子。

   

   

  参考文献:

  1. 宋胜利.吴宝江.王哲: 中国鹿产品药膳食疗的历史、现状及建议  特产研究

  2005.4.56-59

  2.宋胜利、王守本、周淑荣.中国鹿产品食、药用历史和现代应用研究.特种经济动植物,2008.2:9-10.